工程控制论钱学森(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的影响?)

11-20 7阅读 0评论

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的影响?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他从解决实际控制问题入手,很快便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一批喷气技术中的问题,并以比其他人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提炼出指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和方法,从而创建了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钱学森老先生的《工程控制论》 对自动化考研有帮助吗?

估计如果有能力看懂钱老先生的书,那就说明你实力远远超过考研了,既然有这种能力,根本就没必要再看钱老先生的书了,总之,结论是,仅仅为了个考研而看钱老的书,那太瞧得起考研了。

建议还是看看教科书吧,比钱老先生书里的数学少多了。其实,考研里的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只有部分知识与钱老先生的书内容交叉。

钱学森创立的科学体系?

钱学森提出中国的“系统工程”概念以后,钱学森强调系统工程是工程技术,是一类包括许多门工程技术的一大工程技术门类,是一个专业。系统工程是要实践的,它的实践需要有具体的专业基础知识,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不能提“系统工程学”这样的概念。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钱学森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个桥梁”的框架。1979年,钱学森明确指出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 11个部门之一,它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也可以分为 3个层次。在工程技术层次,是系统工程。在技术科学层次,系统工程的学科基础包括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他将国外所称运筹学、管理科学、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以及费用效果分析的数学理论和算法,统一地看成是运筹学,它与外国的operation research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在基础科学层次,就是系统学,系统学是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演化、协同与控制)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需要创建的新的基础学科。这样 3个层次结构的系统科学体系经过系统论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属于哲学层次,是连接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从 1986年开始,钱学森组织“系统学讨论班”;从 1992年开始,钱学森又组织了小讨论班,希望通过讨论班集思广益、激发灵感,完成创建系统学的任务。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他当初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冲破种种困难回到祖国,为我国科学和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思想,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体系。

钱学森发明了啥?

1、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5.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处理。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